7月26日,中国社会保障学会在北京举行《中国慈善医疗发展报告》发布暨慈善医疗发展座谈会。来自有关部门、相关高校和组织实施慈善医疗的代表性企业、代表性慈善机构负责人40多人出席会议。
慈善医疗是通过向社会募集资源用于帮助有需要的患者解决医疗费用及服务不足等问题的一种慈善机制,事实上已经构成了现实生活中应对疾病风险独特的社会机制,在一定程度上既弥补了法定医疗保障的不足,又是健康中国建设日益重要的社会力量,为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做出了积极贡献。
据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27%的慈善资源用于医疗救助事业,仅次于教育领域。如果将所有涉及医疗卫生方面的公益项目都统计在内,慈善医疗健康与教育领域项目的差距可能缩小,甚至出现反转。同时,近年来,网络大病个人求助平台平均每年筹款数额超过100亿元。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会长郑功成认为,在法定医保制度还未真正成熟亦不能切实解除大病风险的背景下,慈善医疗作为汇聚民间资源的社会化机制,帮助了无数的困难患者,也对实现医疗救助和公共卫生事业发展目标起到了十分有益的补充作为,更构成了整个慈善事业的重要支柱。“当前发展慈善医疗正当其时,慈善医疗必将从当前主要援助困难患者医疗费用升华为建设健康中国的重要力量。期望卫生健康、医疗保障等主管部门和慈善事业主管部门能够进一步重视慈善医疗,并与慈善医疗主体加强合作,协同推进慈善医疗健康持续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学会慈善分会理事、课题组总协调员王海漪介绍了《中国慈善医疗发展报告》之主报告的基本内容与核心观点。其中可见当前出现的新变化。伴随我国越来越多的病种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一些早期筛查的病种纳入了公共卫生范围,许多以前不能报销的药物亦纳入了医保目录范围,这种发展变化代表了医疗保障与公共卫生事业的发展进步。因此,在调查的慈善医疗组织或相关机构中,多个罕见病因被纳入医保报销范围而大幅度降低了患者对慈善医疗的需求,新生儿先天性心脏病和妇女“两癌”筛查均纳入了公共卫生“免费”范围也减少了这方面的慈善医疗需求。
报告建议,基于慈善医疗的社会价值与现实价值,应当为慈善医疗的发展创造更加有利的条件:一是将慈善医疗纳入多层次医保体系建设和健康中国建设范畴,充分发挥其作用;二是营造有利于慈善医疗发展的社会氛围,多宣传慈善医疗实践中涌现出来的无数优秀案例,不要以“抓眼球”的个别不良案例来误导公众,损害慈善医疗的发展;三是出台支持慈善医疗发展的专项政策,鼓励政、社、商合作的基层实践,促进多主体共同参与慈善医疗;四是完善慈善医疗的体系架构与运行机制,进一步激发经办主体活力,尽可能地动员社会资源,同时进一步提升慈善医疗的公信力;五是着力推动医保、医疗、医药相关政策协同,进而促使慈善医疗朝着缓解困难患者压力和助力健康中国建设的方向不断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