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国家相继出台政策鼓励支持信用医疗建设。近年来,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医疗民生服务改善。2020年2月,习近平总书记在《全面提高依法防控依法治理能力,健全国家公共卫生应急管理体系》文章中提到“健全应急医疗救助机制,确保医疗机构先救治、后收费”。2020年12月,国家卫健委发布的《关于深入推进“互联网+医疗健康”的通知》中明确,推行“一站式”结算,优化支付流程,改善结算模式。2021年5月,国务院印发《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2021年重点工作任务》提到“改善群众服务体验,推进先诊疗后结算或一站式缴费改革试点”。2021年6月,国家卫健委等印发《加强脑卒中防治工作减少百万新发残疾工程综合方案》提到“医疗机构对需要紧急救治的脑卒中患者实行‘先诊疗、后付费’”。2022年3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推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高质量发展促进形成新发展格局的意见》提到“鼓励探索运用信用手段释放消费潜力,在医疗等领域实施‘信用+’工程”。2022年7月,国家公共信用信息中心向全国人大提交建议全国推广“信用+医疗”提案,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艾力更·依明巴海批示“加快推广信用医疗模式,为解决群众看病难的问题提供了新的途径,在健全和完善卫生健康领域相关法律制度的工作中借鉴参考”。
2.信用医疗“北京模式”落地东城。落实北京市信用医疗工作要求,2020年11月在东城区科信局及东城区卫生健康委共同牵头下,我院(北京市和平里医院)作为先期开展“信用+医疗”的试点医院。
1.门诊患者就诊缴费排队费时费力。《中国家庭健康大数据报告》显示,患者一次就诊过程中,排队缴费平均耗时1小时,缴费次数普遍3次以上(挂号、检查、取药)。38%患病老人因智能工具使用困难、行动不便、多科室会诊等,就医耗时近半天。患者就诊排队体验差,容易激发医患矛盾。
2.住院患者押金一次性占用压力大。国家卫健委公布数据显示,2021年1—11月全国三级公立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为14465.9元,二级公立医院人均住院费用为6872元。当前办理住院手续需支付高额住院押金,给部分患者带来一次性资金占用压力,甚至影响正常住院治疗。
3.急症患者逃欠费医院追缴负担重。2013年,原卫生部试点推行“先看病后付费”制度模式,由于社会信用体系不健全,恶意逃费问题严重。北京市58家医院急诊逃费数据显示,2016—2018年总逃费3322人次(占总就诊人次的万分之2.3),总逃费金额7395.1万元(平均一次逃费金额2.23万元),总追回金额1405.7万元(追回金额占比约20%)。由于催缴途径有限、缺乏失信约束机制,逃欠费追回率较低,医院工作负担沉重。
凡本市无失信记录且有医保的常住市民,均可享用信用医疗服务。社会信用体系下的信用医疗模式具备没有年龄限制、无需个人征信、不必预冻结银行卡、不占用个人金融授信额度等多方面优势;只需依据守信市民的社会信用,即可享用信用医疗便民服务,只有发生逾期和欠费行为,才会由信用保险机构介入风险保障。
(一)诊前轻松核验,彰显信用身份价值。凡是本市医保状态正常、且不在失信被执行人名单的市民患者,均可以免费享受信用医疗服务。市民在医院微信公众号等入口申请信用医疗服务,秒级核验信用身份后,即可在医保结算基础上额外获得不少于2000元/次的自费医疗信用额度,且市民无需承担任何担保费用。同时,市民可最多申请5位直系亲属组成“家庭信用共享”,家庭成员均可享受信用医疗服务。
(二)诊中便捷就医,无需先行缴费。患者使用信用医疗服务,可免除挂号、检查、检验、取药等多个排队缴费环节,不再像以往忍受病痛反复奔波排队缴费(过程账单自动推送至手机)。
(三)诊后一次结算,信用风险闭环管理。诊疗结束后48小时内,信用患者通过手机支付医保报销以外的自费部分即可。若患者超出48小时逾期未缴费,由信用医疗服务平台合作的信用保险公司向医院先行赔付,再向欠费用户催缴,并暂停患者信用医疗资格;对于累计六次逾期的患者,将取消其信用就医资格;催收后三个月内仍未补缴的用户,将被列入信用医疗失信名单,其逾期信息将报送至北京市公共信用信息平台。
(一)医院信息化改造。一是完成医院信息系统改造。主要包括平台预约挂号接入、门诊挂号程序、收费程序、医生站程序、发药程序、单据打印改造、财务报表开发、财务对账开发,以及接口程序等。二是自助机系统改造。主要包括就医模式选择、支付方式选择等界面调整,以及接口程序等。
(二)医院网络联通。因信用医疗服务平台部署在市政务云,医院通过需要前置机和安全设备与区政务网联通,通过区政务网与市政务网联通,确保实现信用就医信息流的安全交互。
1.建设模式创新。一是充分发挥社会信用体系建设中政府的组织、引导、推动和示范作用。北京市领导高度重视,由市经济和信息化局统筹纳入信用建设重点工作,市卫生健康委调度医疗机构积极参与。二是深入发挥市场机制作用,积极协调社会力量参与民生工程建设,支持金融科技企业建设平台和运营服务、鼓励银行机构参与医院系统改造,在政府主导下共同推进信用医疗的各项工作落实。
2.运营模式创新。其他既往类似项目都是建而不运,不能保障项目的持续健康运营。我们通过各方合力,综合运营策略,高质量扩大覆盖面。通过线下摆台、义诊活动、社区推广等线下活动方式提高用户注册量和门诊转化率;加强信用医疗导医的培训工作,对导医进行标准化、专业化管理,更好的服务医院及患者;与金融机构、信促会等第三方团体机构联合宣传,扩大宣传面,增强宣传力度;和医院周边社区居委会深度合作,开展信用医疗进社区活动,普及信用医疗服务。
3.服务模式创新。一是建设“信用医疗服务平台”,为本地守信市民提供“急诊先救人后结算、门诊后付费少排队、住院免押金可分期”等便民服务。二是建立“家庭信用共享”机制,实现“一老一小”和其亲属的信用绑定,解决老人、儿童不方便使用手机和信用数据不足问题。三是鼓励市民守信激励,享受“生病分期”“带病保险保障”“商保直/快赔”等增值服务。
4.运行效果显著。一是提高了医院的运营效率,降低了患者在院的停留时间,显著提高了患者的就医体验。二是覆盖面不断扩大,自系统上线以来,截至2023年4月30日,使用我院信用医疗服务的用户累计11265人次,两次及以上的985人。45岁以上的中老年人群接受度高,使用居多,使用7661人次,使用率68%。其中某位47岁潘姓患者使用35次,某位89岁匡姓患者连续使用11次,最年长一位90岁。
(一)政府满意,百姓受益。信用医疗自上线应用以来,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中央电视台、北京日报等50多家主流媒体进行专题报道。有效节省了患者就医时间、提高了医院的运行效率。
(二)形成由信用促进的便利就医秩序。一是推行看病缴费“一件事”。免除挂号、检查、检验、取药等多环节的排队缴费,解决了传统就医模式下患者挂号时间长、缴费时间长等痛点。二是推行统一的信用医疗服务标准。信用医疗服务按照“政府主导、市场化运营”发展思路,形成以守信市民为中心、跨医疗机构、跨隶属区域的信用互认,助力社会信用体系建设和个人信用信息归集探索。
(三)充分发挥各方优势,形成政府、医院、社会联动机制。政府部门形成合力,加强顶层规划,充分调度资源,形成政府牵头、社会机构与医疗机构紧密合作的联动可持续运营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