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来源:厦门日报

喂食、洗漱、擦身、翻身……患者住院后,陪护难是困扰很多家庭的一大难题。目前,全国不少医院探索推出“无陪护病房”缓解陪护难,但普遍存在建设条件不明确、服务与患者需求不对等、服务标准不统一、缺乏服务质量评价工具等问题。昨日上午,医疗卫生领域首部两岸共通标准《“无陪护”医院服务规范通用要求》(以下简称《标准》)在厦门发布。《标准》融合了厦门实践经验和台湾先进做法,不仅为深化两岸医疗卫生领域融合发展开辟新路径,更为未来合作探索提供可借鉴蓝本,标志着两岸医疗卫生领域的合作迈入更加紧密深入的新阶段。

为“无陪护”服务提供指导框架
“无陪护”管理的核心之一是护理员。据介绍,台湾地区已于2003年推行“整合照护模式”,即“全责照护”,构建了完善的护理员培训管理体系,有效应对护理资源短缺,以保障患者的全面照护。而厦门大学附属心血管病医院(以下简称“厦心医院”)自2017年起开始探索无陪护管理工作,2019年成为全国最早开展全院无陪护管理且不额外增加财政负担的医院,目前已形成一整套完整的工作流程和方案。

“台湾地区的‘整合照护模式’与大陆的‘无陪护’理念相通,为两岸共通标准制定打下了基础。”出席标准发布仪式的台湾地区专家周幸生表示。

在厦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厦门市卫生健康委员会的指导与支持下,厦心医院携手厦门市标准化研究院、台湾地区护理资讯学会,历经17个月深入研讨,融合厦心医院实践经验与台湾地区“整合照护”先进做法,制定出兼具科学性、前瞻性与实用性的“无陪护”管理标准。

该《标准》界定了“无陪护”服务的术语定义、总则、服务组织、服务设施设备、服务提供、服务保障、评价与改进,为医疗机构开展“无陪护”服务提供了指导框架。特别是在服务提供环节,描绘了从咨询预约、入院办理、需求评估到个性化服务项目实施及后续关怀的全方位流程,涵盖了医疗专业护理、日常生活照料、餐饮供应、陪同检查、探视管理、健康宣教等多个维度,确保患者获得个性化、专业化的照护服务。

用标准化工具深化融合发展
“当前两岸共同面临人口老龄化的严峻形势,《标准》的发布实施,可有效解决大陆‘无陪护’病房建设条件不明确、照护服务标准不统一、护理员管理不规范等问题,也可促进台湾地区‘无陪护’医院服务的水平提升。”厦门市市场监管局药品总监何清杭表示,《标准》的制定与实施,不仅是我市医疗卫生服务规范化、标准化建设的重要突破,更是向全省乃至全国推广“无陪护”服务“厦门模式”的积极探索,从更深远的意义上看为构建两岸医疗卫生融合发展新格局奠定了坚实基础。

发布会现场,厦心医院与台湾地区护理资讯学会还共同签订了“医疗卫生两岸标准共通交流合作中心”合作协议。今后,双方将依托该中心组建跨域专家库,运用标准化的先进工具,深度融合两岸在医疗卫生领域的丰富经验和前沿技术,聚焦医疗卫生领域痛点难点问题,在两岸无陪护服务术语共通、护理员规范化管理、服务质量评价等方面,联合研制一系列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标准,进一步深化两岸卫生健康融合,为增进两岸民众福祉、提升全民健康水平做出积极贡献。

厦门首创诸多两岸标准共通举措
推动两岸标准共通,厦门还有诸多首创举措。2023年,厦门率先启动上线两岸标准共通服务平台,运行一年来,这个主要服务于台胞台企的平台已汇聚两岸各类标准逾29万份,在两岸共同关注的食品安全、冷链物流、无障碍设施、养老服务等民生重点领域,以地方标准、团体标准等形式发布、收录两岸共通标准216份,实现两岸1.2万多条标准指标、近4000条名词术语的精准比对,访问量超23万人次,为两岸产学研企,尤其是台湾地区中小微企业及创业者提供了“一站式”标准化综合服务,有效破解了因两岸标准存在差异、信息不对称而影响台胞台企登陆的难题,为深化两岸经贸往来和标准化交流合作打下了基础。

同时,厦门对台湾地区企业适用“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制度,引导台湾地区企业在平台公开产品或服务执行标准,作为企业对外质量承诺。2023年9月28日,首家台湾地区企业鹿谷观光农园在平台上完成《乌龙茶》企业标准自我声明公开,目前已有10家台资企业、44份企业标准在平台上进行自我声明公开。

从企业标准相通,到行业标准共通,从基础设施联通,到名词术语互通,厦门先行研制推出一系列两岸共通标准,帮助台湾同胞跨越海峡而来,在台胞台企登陆第一家园投资兴业、开拓市场、共享发展新机遇。

名词
“无陪护”护理

是指患者住院后,所有医疗、护理和生活上的照顾均由医护人员和经过规范化培训的护理员承担,能够有效解决“一人住院、全家受累”的社会痛点。